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方向简介
专业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先进制造和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发展智能制造既是未来制造业的趋势和核心,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据工信部研判预测,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缺口数量将达到370万以上;尤其是在数字工厂、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重点领域,迫切需要具有大工程观、创新探索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的系统级、创新型工程领军人才。依托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智能制造专业方向,就是对这种战略需求的积极回应和探索实践。
培养目标
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方向拟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坚韧性格和大格局,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创业意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大科学组织与协作能力,使学生站在高端制造产业技术和产业最前沿,对创新和产业具备高度敏感性,掌握高端制造基础理论和先进制造领域相关技术,最终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培养特色
本专业方向聚焦空天发动机创新设计与精密制造、大数据智能诊断,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按照“未来科技牵引、学科交叉支撑、教研融合驱动、开放探究教学”建设理念,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学生学习产出导向,贯通本研培养过程,基于前沿性、高阶性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创新型、系列化的项目课程,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为着力点,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牵引下的自主式、探究式、团队式、个性化教学方法。
专业将打破传统的以单一学科为依托的建设模式,在未来技术学院的体制框架下,充分利用和共享校内外优质教学科研资源,致力于实现多学科交叉和协同支撑下的教研融合、产教融合。培养方案充分考虑未来智能制造人才基本知识和核心能力需求,既涵盖机械、自动化等专业核心知识,又深度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并通过7级项目课程,为学生创新创业夯实基础。依托“虚实结合”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平台,可实现异地、远程交互教学,通过引入数字孪生、云数控、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丰富、深化智能制造教学情境和内涵,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本专业方向坚持拔尖人才培养定位,实施学生动态进出的管理机制。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创新创业留足空间。
师资队伍
本专业方向遴选建设了一支高水平、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由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雪峰教授和国家级人才梅雪松教授担任责任教授,由谢友柏、卢秉恒、蒋庄德、李应红、Nandi等院士担任建设顾问。目前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近年来,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校企联合横向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运维、机器人等,近期聚焦未来新型空天动力重大任务培养卓越领军人才。
专业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聘请华为公司诺亚决策推理实验室专家十余人承担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与5G通讯等相关课程的建设咨询和授课工作,将建成稳定的一流双师型教学队伍。
合作平台/就业去向
作为本专业方向主要支撑的机械工程学科,建有国内首个“工业4.0”大学版平台,拥有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同时拥有贯通基础和专业的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已在三个校区初步建成“虚实结合”智能制造综合实践平台。下一步将按照“智能场景驱动、项目模块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共享支撑未来”的建设思路,进一步优化、提升现有平台,为各级项目课程的实施提供更有力的条件支撑。同时,将在已有的东莞松山湖机器人创新基地、苏州吴江智能制造企业群等校外合作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外产教融合资源。目前已与美畅制造等光伏骨干行业企业达成初步协议,相关合作平台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作为制造业核心和西安交大优势学科的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素以竞争力强,深造比例高、发展后劲足而闻名,近五届毕业生中约11.6%供职于世界500强企业。随着未来智能制造新业态的出现,智能制造相关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必将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本专业方向毕业生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投身产业发展,都将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职业前景。
智能制造咨询QQ群二维码